司马懿与诸葛亮可以算是三国时代两个顶级聪明的人物,两人斗智斗勇,斗兵法、斗谋略,旗鼓相当,司马懿依靠强大的魏国实力耗死了实力偏弱的蜀汉诸葛亮,司马懿赢得了胜利的成果,但司马懿的后世评价却不好,诸葛亮虽然北伐失败了,但赢得了身前身后名。
两人死后后世之人还要比斗对孩子的教育,司马懿成功的培养了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,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绵竹战死沙场,死前发出“外不能制姜维、内不能除黄皓”的离世感慨。
家风是以成功为论调的吗?笔者认为并不是这样,举个例子,散养和圈养的孩子,哪一类会更加有出息?相信大家都有自己一套的理论标准,笔者的看法是散养与圈养并列,笔者的老婆一直以散养方式为主,以孩子的天性自由发展,但笔者不是,对孩子该要求的肯定要求,比如吃零食、比如看手机或电视,笔者是严格控制的,笔者的要求很简单,不要求成龙成凤,只求孩子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开开心心、健康的成长就行了。
话题扯远了,言归正传,其实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家风都不差,在太平盛世,好的家风不仅对子女本身、对家族绝对是有益无害的,但乱世却不一样,乱世更多的是讲究生存之法则,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生存下去比仁义道德更重要。
司马家的家风一开始是很好的,并不是题主所说的家风很差,出身于河内郡的世家大族,司马懿兄弟八个,号称“司马八达”,在当时都是非常有学识、有名望的,但为何家风变得不一样了,这就与当时的环境和司马懿的本人性格有关了。
环境的因素:司马懿一开始并不想从事曹魏,但被曹操强制下令征召,没有权势只有名望的司马家族不得不服从,司马懿忠心辅佐过四代曹魏君主,到了曹芳这一代,曹爽对其忌惮,要想方设法除掉司马懿,司马懿通过隐忍、装病等手段瞒过曹爽,并通过高平陵政变一举夺得曹魏的实际大权,除掉了曹爽,控制住曹魏的宗亲。
司马懿的名声一开始并不坏,到了后面的永嘉之乱,司马懿的名声开始变坏了,加上司马师与司马昭的一系列的夺权行为,让后人对此嗤之以鼻。司马师与司马昭两兄弟深得司马懿的真传,也是个善于隐忍、心狠手辣之辈,为达目的不择手段。撇开阴谋手段,司马两兄弟的能力也是相当突出的,多年跟随司马懿征战,善兵法谋略,是可以独当一面的,这有赖于司马懿的培养。
司马师杀妻废曹芳、司马昭弑君(参考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),司马炎(司马昭之子)篡魏等等,这些获得政权的手段让人不齿,感觉司马家的家风很差,但这是在乱世,没有这些阴谋权术手段,司马家能在曹爽手下存活都是一件难事。
尤其是之后的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,给中原大地造成了无与伦比的伤害,汉人惨遭灭族,司马家族是当之无愧的的罪人,司马家族的名声也就坏到了极点。
如果说司马氏成功夺得了政权,就说司马家的家风好,这时成功者的论调,相反我觉得诸葛亮的家风更好。诸葛亮一直奉行的忠君爱国的思想,一部《诫子书》流传后世,让人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敦敦教诲和望子成才的无限期望。
诸葛瞻在绵竹不敌邓艾,自刎殉国了,说明了诸葛瞻的军事水平不敌邓艾这个名将,与家风无关。再说诸葛亮公元234年病死五丈原的时候,诸葛瞻才八岁,诸葛亮常年北伐在外,更是没有时间去教导这个孩子,于是留下了《诫子书》,期望孩子勤学立志,修身养性,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之人。这样的家风作为后世的表率一直流传到现在。
毛宗岗是这样评价诸葛瞻父子的,如果甘于降魏可保全性命与家族,但诸葛瞻恪守家训,与其子死战殉国,不失武侯之志。
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,而能以一死报社稷。君子曰:武侯于是乎不死。盖战死绵竹之心,亦秋风五丈原之心也。使当日甘心降魏以图苟全,则于'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'之家训,不其有愧乎?故瞻、尚亡则武侯存。来源于毛宗岗的评价。
结语:比才能,诸葛亮的后代确实不如司马懿的后代,但诸葛亮高尚的品格以及良好的家风,其实是胜于司马家族的。
家风司马懿诸葛瞻诸葛亮司马家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