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国历史上,统治者若想进行政治上的改变,就会实施变法。春秋战国时期,我国还没有实现统一,各个小国占据一方,很多统治者为了在乱世之中成就霸业,接二连三地实行了变法。
最为出名的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,它最成功也最彻底,它让秦国从一个弹丸小国成长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的王朝。然而,商鞅变法之后,还有一个非常有名却又不出名的变法,那便是赵国的胡服骑射。
经过这次变法后,赵国成为了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军事强国,甚至略高出一筹。有意思的是,在很多人眼里,胡服骑射仅仅是换了一套衣服,军队改成了骑兵这么简单,其实不然。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。
战国时期,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,赵国正处在衰落时期,就连周边中山那样的小国也敢在狮子头上拔毛。同时,与中原大国作战时,赵国也经常吃败仗大将被擒,城邑被占。
赵国的东北与东胡相接,北边与匈奴为邻,西北与林胡、楼烦为界,南边又是强国林立,可谓是四战之国。眼看着要被别的国家吞并,赵武灵王在败仗中吸取教训、取长补短,开始了他变革的生涯。
如上述所言,赵国与很多北方游牧民族相接,使得他看到善于骑兵的胡人身穿窄袖短袄,这对于百姓生活和狩猎作战都起到了便捷的效果,而打仗时骑兵射箭比兵车长矛更灵活。
于是,赵武灵王就推行了胡服骑射的变法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曾载到:“十九年正月,大朝信宫,召肥义与议天下,五日而毕,遂下令易胡服,改兵制,习骑射”。
不考虑政治、经济改革,只考虑军事上的变革,胡服骑射要比商鞅变法的成就高得多。通过一些历史上的统计与数据,便能够看出端倪来:
比如,从公元前406年到公元前307年期间,此时还未推行胡服骑射,赵国和他国交手的20次战争里,胜负对半开,周边的几个国家依旧对赵国虎视眈眈,而胡服射骑推行一年后,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大提高。
史记记载:“二十年,王略中山地......二十一年,攻中山,取丹丘、华阳、鹤之塞......”,更甚至赵国在与中原大国对战中,还先后打败了秦国与魏国,这便是服骑射带来的胜利果实。
胡服骑射取胜的问题
如上述所言,很多人认为胡服骑射取胜的主要原因是胡服和骑射,宽大的汉服确实不适合于骑射作战,轻便的胡服则有利于骑兵发挥最大的战斗力。
然而,根据一些研究,发现赵国初期虽然建立了骑兵,但却有很大的局限性,在排序兵种里还是以步兵和车兵为主,“今赵万乘之强国也”就是最好的例子,也就是说赵国是以步兵和车兵为主。
即使到了赵国末期,李牧也是以40万骑兵,围剿了并团灭了匈奴的几十万骑兵部队。之所以骑兵没有被大规模推行,其原因一是训练速度慢,二是养战马十分耗钱。
说到了这里,很多人更不明白了,仅仅就是换了一套服装,赵国的士兵就变厉害了吗?其实不然,胡服骑射只是一个名称而已,不仅仅是换套衣服、换马匹而已,它背后的政治变化才是核心。
募兵制的雏形
众所周知,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推行的是义务兵制,士兵作战时所需要的衣服和车马都得自己准备着,也就是说不仅没有工资,打仗的东西还得自己准备。
秦国的士兵也是如此,那为何秦军会成为虎狼之师呢?主要就是因为商鞅的“奖励耕战”制度,凡是参军并且建功立业的人,都可以享受免徭役和加官进爵的福利待遇,这在当时是军事史上的一大改革。
因此种种,赵国士兵在与秦军对战时,不仅不害怕,反而还勇往直前,这也是为何赵国能抵抗秦军的原因,“百金”这样的奖励机制更吸引人,擒获一个敌将就能够鲤鱼跃龙门,放在任何人的身上都眼红。
当然,这仅仅是其中之一。除了奖励制度外,根据一些考古研究,赵国的士兵好似还有工资。比如,在如今赵国的范围内发现的墓葬,会有一些钱币出现,有的是普通人,有的则是胡人。
从这里便能够看出,赵国的士兵不仅仅有工资,而且就连周边的游牧民族,也都被赵国的这种福利吸引而来了,为了这种“有偿”的战争而战斗,这是胡服骑射的核心二字。
这种军事制度太超前了,不仅有工资,还有绩效奖励,也难怪赵军不畏死。奈何,秦国有巴蜀之地、关中沃野,但赵国却多山地、少农田,在跟秦国争霸时,粮食储备非常少,长平之战的失利不就是如此吗?
回看战国末期,战无不胜的秦军在跟赵军交手时,也占不了上风,始皇帝只能从内部瓦解赵国,设计让赵王除掉了李牧,这才在三月之后入住邯郸城。对于胡服骑射,你有什么看法呢?
骑兵秦国赵国秦军胡服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